峨眉武术第一部《先秦蜀山情》17_青阳_竹老_青城山

发布日期:2025-08-20 01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
第17章 青阳氏族的传承

——江水之阳,一呼一吸皆有橘香

一、山风引路

沱江的春汛来得比往年早。

天刚蒙蒙亮,雾气像一匹未织完的绢,从上游一直铺到看不见的远方。玄女打着赤足坐在筏头,脚趾偶尔探进水里,冰凉滑腻,像无数条小鱼掠过皮肤。竹老在筏尾撑竿,竹篙点水,“笃——笃——笃”,声音圆润得像石敲玉。他腰间别着三孔竹哨,隔一会儿便低头吹一声,哨音顺着水纹荡出去,和桨声混成一条看不见的线,把青城山和江水悄悄缝合。

“慢些,慢些,橘林快到了。”竹老眯着眼笑。

玄女“嗯”了一声,把裤腿卷得更高。她的竹杖横放在膝上,杖身被一年来的手掌磨得发亮,节疤处还留着青城山的苔痕。一年来,她已能在山谷里闭着眼走完“八势”,却仍旧向往山外的风。此番下山,是奉广成子“去人多的地方,把呼吸传远些”的嘱托,也正遂了她自己“看看江是什么味道”的心愿。

雾忽地一薄,橘林扑进眼里。先是香气,像一大捧湿漉漉的花瓣砸在脸上;接着是颜色,白花绿叶间跳动着早霞的碎金。阿魃就是在这时候从最高的那株橘树滑下来的。他赤着上身,皮肤晒成栗子色,头发里还沾着橘花瓣。

展开剩余86%

“青城山的姐姐!”他喊,声音脆生生的,像咬断第一口春黄瓜。

玄女没来得及答应,一大把橘花已兜头落下。花雨里,她看见一条被露水浸透的草径蜿蜒进林子深处,尽头处炊烟袅袅——那里便是青阳坪。

二、双声初和

青阳坪的练息场临水而筑,半月形,鹅卵石被潮水舔得圆润。玄女踩上去,脚心微微发痒。

少羽已等在那里。他穿一件本白麻衣,袖口与下摆随意用靛蓝细线锁了云纹,腰间悬一只小小香囊。风一吹,橘叶、薄荷、盐与阳光的味道一齐散开。

“玄女,先听水。”他说。

于是两人并肩面向江面。水声拍岸,节奏分明:呼——吸——呼——吸。

玄女把竹杖轻挑,杖尖画一个半弧,对应一次呼气;杖尾点地,对应一次吸气。动作极慢,像在给看不见的风打结。

少羽却不同。他双臂缓缓抬至肩平,掌心向下,十指微张,如鸟振翼;口中依次吐出“嘘、呵、呼、呬、吹、嘻”,每字一停,气息像被江风切成六段。

阿魃夹在中间,看看这边,又看看那边,突然两只手各学一半:左手杖,右手鸟,结果左脚绊右脚,“噗通”坐进水里。众人哈哈大笑,紧张消散。

少羽把阿魃拎起来,甩甩水:“莫急,呼吸本是一人一口,先找到自己的。”

玄女也笑,心里却一动:广成子说“道法自然”,青阳氏说“六气归元”,其实不过是一呼一吸。她忽然明白,自己带下山的不只是“青城八势”,还有如何把呼吸拆开、再缝回去的针线。

三、橘林夜话

夜里,橘林挂起竹灯笼。风一过,灯影摇曳,像一片浮动的星河。

长桌由七块船板拼成,没上漆,木缝里还沾着盐霜。菜色简单:沱江团鱼清蒸,橘叶垫底;散养小公鸡用橘枝熏过,皮脆肉嫩;盐井豆花淋一勺豆瓣红油;米酒盛在竹筒里,筒壁渗出微甜水气。

青阳蔓坐在玄女对面。她五十出头,鬓边早白,眉心却有一粒朱砂痣,像封着一粒小火种。她讲起氏族旧事:

“第六代祖上玄嚣公,随黄帝南巡,爱这丹山橘甘,遂请封江水。原姓公孙,后人嫌拗口,取‘玄嚣’之‘嚣’音,改姓青阳。自此耕橘、煮盐、造船,与蜀地女子通婚,血脉里一半是山风,一半是江潮。”

她声音不高,却像把故事一条线捻进风里。玄女听得入神,不自觉把身子往前倾,手肘碰到盐罐,细白盐粒洒出来,像一小片早霜。

轮到她讲青城村。她说到广成子如何一杖震山豹,又如何教她“把恐惧呼出去,把山风吸进来”。

“山风是什么味道?”阿魃插嘴。

玄女想了想,把面前的橘叶撕开,递到他鼻尖:“有点苦,回甘很凉。”

阿魃闭眼深吸,再睁眼时,童稚的眸子里映着灯火,像两颗小小的、被点燃的炭。

话题便落到“让老人不起夜,娃儿不咳喘”上头。青阳蔓捻着一粒盐,轻轻敲桌:“明日橘林小试,把你们的山谷法子,和我们的江水法子,揉成一股绳。”

四、橘林小试

卯时,橘林里草露未晞。阿魃敲起竹梆,“梆——梆——”声穿过树干,惊起一群白鹭。

村民三三两两,自带蒲团或旧麻袋,在林子里围成松散的圆。没人穿鞋,脚底沾泥,却都笑得像孩子。

玄女与少羽并肩站在一块突起的树根上。她今日换了一件青阳女子送的蓝染短衣,袖口宽大,风一吹,像两片小帆。

练习分三段:

第一段“林下行步”。吸三步,呼五步;吸时脚尖点地,呼时脚跟落下。橘花被风晃落,粘在头发上,像撒了一头星。

第二段“劳作操”。把采橘、晒橘、装橘的动作拆开:举手折枝——伸腰晾果——扭脊封筐。竹老蹲在一旁,把三孔竹哨吹响:低为呼,中为吸,高为停。哨音与动作严丝合缝,像给林子上了发条。

第三段“静坐听息”。众人随意坐下,闭眼数息,数到十再回头。林子里只剩下呼吸声和偶尔的鸟鸣,时间被拉得很薄,像能透光。

冲突来得快也去得快。一位老蜀人嚷:“什么呼啊吸,拗口!”

少羽不慌不忙,用川南话重新命名:“云手”改叫“抹橘叶”,“收势”改叫“抱盐包”。老人笑得露出缺齿,跟着做,动作竟比年轻人还利落。

练完,大家把汗湿的掌心贴在橘树干上,像完成一场无声的盟誓。阿魃把耳朵贴在树皮上,小声说:“树在喘呢。”

五、江月共修

傍晚,少羽带玄女登丹山崖顶。脚下沱江如一条抖开的墨绿绸带,远处盐船灯火像撒落的星子。

两人对坐,中间摆一盏小小陶炉,炉里煨着橘皮,白烟袅袅。

“听息。”少羽说。

他们闭眼,以江水声为引。玄女感到自己的呼吸被月光镀上一层银边,从鼻尖到脚趾,一寸寸亮起来;少羽则觉得气息在耳后汇成一条小鱼,摇头摆尾,游向颈椎。

忽闻山涧低低哭声。阿魃蜷在一块凹岩里,手里攥着半片橘叶——那是母亲去年替他包野果的。

玄女与少羽对视一眼,一左一右坐下,把阿魃夹中间。三人的手自然相握,呼吸渐渐同频。

阿魃抽噎渐止,小声说:“我听见娘的呼噜声在江里。”

玄女摸摸他的发顶,把橘皮撕下一缕,放进他手心:“那就让她继续睡,我们把她的呼噜声带回林子。”

月光落在三人交叠的手上,像给一条看不见的线打了个结。

六、归舟与火种

三日后,玄女辞行。

青阳坪送她两样东西:

一包盐——用橘叶裹得严严实实,叶面还沾着晨露。青阳蔓说:“盐是江水的骨头,橘是丹山的肉,你带的是我们的味道。”

一根竹杖——少羽亲手刻的。杖身刻着呼吸节拍:呼——吸——停;另一面刻着一株小小的橘花。

阿魃把自家橘树最好的一枝剪下,硬塞进玄女发髻:“明年开花,你要回来吃橘子。”

竹筏离岸时,晨雾像一匹刚起机的纱。玄女回头,只见橘林深处,青阳氏族的人排成一行,以新学的“山谷呼吸”送她。

呼——吸——呼——吸,声音像江风,又像心跳。

竹老吹起竹哨,青城山的调子悠悠升起。玄女掏出另一支竹哨,和声相应。两支声波在江面交汇,像两条小鱼,一青一丹,尾鳍相触,又各自游开。

转过山弯,玄女低头在盐包上写下“青阳”二字。她轻声道:

“我带走的不是盐,是你们的呼吸。”

竹筏顺水而去,雾散了,江面一片金鳞。远处,第一缕阳光落在橘林,像给每一朵花都点上了灯。

发布于:重庆市


Powered by 德州扑克教学入门教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